top of page
back.png

68df407d3d4aa73574f0c824

于麗華|巷口的風,乙字號的燈,四四南村的記事

發佈日期

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

更新日期

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

如果把童年的輪廓畫成一張平面圖,于麗華會先從四四南村「乙字號」畫起,三條並行的小路像梳齒,房與房共牆,比肩而立。黃昏到來,門口的一盞盞燈泡依序亮起,串成一條會說話的光。她是四四南村的第二代,一家九口擠在小屋裡,為了多一點呼吸,家人自己加出夾層:女孩們睡上層,男孩睡外間。屋子雖小,卻靠秩序與節奏安頓了全家的日子。


村子的地勢北高南低,雨季一到,低窪處先積水,常連著公廁一起淹,味道順著路擴散。家家便在門檻邊築起臨時小壩;雨歇後,男人們清淤,女人們拖地,孩子把鞋子排好曬在屋簷下。這些細碎的動作,像接力,讓「一起過日子」成為自然的本能。


同樣是四四生活,四個分村卻各有表情。南村多是士官與阿兵哥,屋小人稠;東村住外包廠商,空間稍寬;西村多校級軍官,北村則是將官。從街口往裡走,房子的尺度與院子的深度像一本打開的編年史,寫著戰後家庭在城市裡重新排隊的方式,也讓孩子很早就懂「尊長與分寸」從哪裡來。

水電有限,規矩就成了生活的美學。她家門口恰有自來水管,空檔時便先接;住得遠的得跑到巷頭排隊提水。看似一點小便利,卻讓門口總有人打招呼、順手幫人提一桶,巷子因此更熱。用電分時供應,做飯、洗衣、寫作業都得看表,飯桌上強調坐姿端正、盛多少吃多少,那不是苛刻,而是尊重匱乏的方式。


「門口社交」是南村的日常風景。門多半不上鎖,喊一聲就有人應門;真正的客廳在門檻外:搬張小凳坐在門邊,三四戶隔著兩三扇門也能聊上半晚。誰臨時加班,誰就先幫看小孩;下起陣雨,對面會順手把你家的衣服收進來。熱鬧之外,也學會了收斂。牆薄,說話要輕,因為一句話很快就能走過三家門。


街廓之外,還有樹。多數是父輩為遮蔭而種;有一棵特別大的,後來為了保全移植到南港公園,依舊活得很好。枝葉把幾代人的午後串起來:功課寫完、飯後納涼,長輩搬著長板凳在樹下閒坐,孩子在旁追逐。風一吹,整條巷子便有了節拍;那節拍讓人知道「家」不只是牆與屋頂,更是一起度過的時間。


歲月推著眷村改建,鄰里各自搬遷。她再走回四四南村,覺得現地還能喚起些許舊景,卻已難完整呈現當年的風險與質感,那裡有一盞在黃昏準時亮起的燈、幾把隨手可坐的小凳、幾聲穿牆而過的招呼。一個地方最動人的,往往不是宏大事件,而是這些綿密而細小的日常。于麗華說,四四南村教她的,不只是如何在有限中分配,還有如何在靠近中彼此成全。只要還有人在巷口認得彼此的名字,家,就一直在。



READ MORE

​發現更多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