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2021年2月8日
楊正芬:我們很幸運生長在一個有故事的地方,就是四四南村
居民楊正芬的二弟說,「姊!我們很幸運生長在一個有故事的地方」而這個有故事的地方,就是四四南村。透過娓娓道來的文字,充滿感情的歷史故事,躍然呈現在我們面前。每天早上我父親和眷村的叔叔伯伯們,穿著藏青色的制服,騎著腳踏車,勤奮而充滿希望的往兵工廠去上班。那個一片藍的畫面讓我至今...
2021年2月8日
忠勤新村第二代—蔡秋安:窮乏年代,全村的人協力送孩子去上大學
蔡秋安女士成長於台中豐原的忠勤新村。村子於民國97年拆除,荒廢多年後現已改造成休憩園區。在她的記憶中,家庭生活與兵工廠往來彷彿家人,還一起送她讀大學。長大後透過一幀老照片,她才明白家人與兵工廠血濃於水的淵源。 叔伯每日來往上班,最安心的眼底風景...
2021年2月8日
【四四南村居民】朱詹玉&張杜海雲:眷村滋味,是酥脆麵棋子、是午夜全家聚首吃水餃,幾十年後,我們仍努力傳承
朱詹玉和張杜海雲兩人,是曾在四四南村生活的好姐妹,一個是從小就在村裡長大,一個是隨丈夫嫁過來。朱詹玉曾在兵工廠擔任打字員,也擔任婦女會幹部,帶著村裡的姐妹遠赴金門、馬祖、澎湖玩;張杜海雲曾在兵工廠裡從事填裝炸藥的工作,在南村住到50歲拆村為止。談起眷村從前,兩人有說不完的話...
2021年2月8日
袁子能:當眷村只剩空殼,我仍忘不了那些和夥伴抓蛇打鳥的喧鬧回憶
2018年,屏東「勝利星村」眷村展區熱鬧開幕,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、「光陰的故事」般的眷村歷史,引起遊客的好奇前往,把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故事,重新帶到世人眼前。由於屏東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空軍基地位置,當時附近蓋了好幾座眷村。不過,不是每一座眷村,都像勝利星村一樣有幸得到修復和保...
2021年2月8日
陳慶祥:搭上最後一趟太康輪抵台 滿是野薑花香的瑠公圳中游與玩
陳慶祥身為「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」負責人,對於小時候在眷村生活的記憶猶新,來自各方的口述、照片、文字歷史也都被他詳實保留下來,當陳慶祥分享用心製作的南村簡報檔案,我們也跟著他墜入舊時南村的光景。當年信義區滿片田野,遠方兵工廠不時傳來敲鐘聲響,孩子們在眷村巷弄間奔跑遊玩,戰爭的...
2021年2月8日
張天智:窮苦舌頭不識肉滋味,立好遺書背槍上船反攻大陸
「戰爭絕對不可以發生,發生戰爭以後非常可怕。」採訪一開始,已經77歲的張天智前里長,劈頭就說出這句話。戰爭影響了他的整個童年和少年生活,更改變他的一生。爾後在他自述的生命歷程中,「不要戰爭」是不斷出現的命題。 鐵路工人父親隨軍落腳兵工廠 師範學院母親遺憾沒穿白紗...
2021年2月8日
徐淑雅:眷村生活成為養份,拿起畫筆說出曾經的故事
畫家徐淑雅,是建國中學退休英文老師、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生。她的畫作中,柔和飽滿的筆觸,塗描出路樹的蔭綠、小鹿塑像的磚紅,被低矮的中正紀念堂白牆,和更遠處的藍天襯托。望著,就像在陽光四溢的好天氣,到中正紀念堂散步一回。大塊的紅、綠、藍白相映而不衝突,這幾個顏色,也是終身拓印在...
2021年2月8日
姚奶奶:眷村道口燒雞飄香,物資匱乏自製元宵燈籠
姚奶奶是四四西村之寶,生肖屬兔,今年已經96歲。街坊鄰居都笑稱,在南村的眷村菜還沒紅起來之前,都是姚奶奶的道口燒雞獨領風騷。很多中央跟地方單位的長官都會專程來找姚奶奶的好味道。 眷村道口燒雞飄香 屋小鄰近相望對門床鋪 我是河南洛陽人,跟丈夫在大陸認識,一起跟著聯勤過來台灣...
2021年2月8日
余碧卿x孫積德:恆春遠嫁四四南村,昔甲字號住所今南山人壽大樓
四四公民會館所屬里區是景新里,里辦公室與公民會館D館緊緊相連,景新里長孫積德正是南村第三代,爺爺是四四兵工廠工兵,父親負責聯勤202廠的物料管理,孫里長12歲前一直住在甲字號。這次孫里長(以下文章簡稱孫)與與從恆春嫁來四四南村的母親余碧卿(以下文章簡稱余)一邊談笑一邊對照彼...
2021年2月8日
甄小美:手炒豆沙不能停,酒釀、香腸、臘肉自己做
甄奶奶是河南人,來自海南島的先生是第一代的眷村人,在南港的聯勤總部工作,負責管理財務,聯勤總部距離四四西村有一段路,先生都是坐交通車上下班。甄奶奶本身也是眷村小孩,兩人透過朋友們介紹認識,婚後住進西村的矮房子裡,自此歲月融入四四西村的生活風景。 眷村家鄉菜豐富 ...
2021年2月8日
馬念慈:靶場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,聽收音機大享受《早晨的公園》
出身四四西村的馬念慈,當過海軍、赴美讀書後任聯絡官,2018年開始接下西村里里長的職位,笑稱是事業第三春。馬念慈帶著對於西村的回憶與經驗,將四四兵工廠的廠徽融入成為西村里旗。持續為自己成長的地方付出耕耘。 「打什麼,就有什麼。」聯勤總部支援三軍勤務...
2021年2月8日
張正芬:沒有遠親只有近鄰,在眷村凝聚募資與共享經濟的雛形
成長於台南大道新村的張正芬,細數眷村獨有的人情文化,限定於當時「沒有遠親只有近鄰」背景而生的人情味,進而促成共同照顧孩子、一起渡過經濟難關的模式。出身青島的父親,擔任陸軍上校常駐外島,父親帶給自己的文化內涵與飲食喜好,是陪伴張正芬長大的五感記憶。 村子裡「行灶咖」 ...
2021年2月8日
范玉婷:生長於山腳下的貧窮眷村,我們是匱乏又富足的孩子
桃園龜山工業區,遠遠就能看到多支灰色的工廠大煙囪,孜孜不倦晝夜排放著濃煙。很少人知道的是,龜山山腳下的貿商社區,幾十年前仍有溪水潺潺流過,蜻蜓和黑色、橘色、黃色的大鳳蝶四處紛飛,當時這裡仍是名叫「貿商新村」的眷村。 父親逃離戰爭陰影,女兒交託老夫婦扶養...
2021年2月8日
文化工作者簡肇成:氤氳晨霧中聽著醬菜車噹噹走來
四歲搬家落腳在四四南村外的莊敬路公寓,「青田七六」文化長簡肇成(筆名水瓶子)有著工程師、導覽員與文化工作者等不同身分。簡肇成分享兒時在四四南村外圍的生活記憶,以一個閩南孩童從自家公寓四樓望出去的畫面,認識生活的眷村社區。小孩子愛甜愛玩,兒時點心、玩具、還有週末電影院的聲響,...
2021年2月8日
李瑞芬:醫務室護士外省大娘兇猛 父親除夕夜寄不出去的家書
克勤新村坐落在四四南村旁,就像東西南村相傍四四兵工廠而生,克勤新村居民的生活與陸軍兵工保修廠息息相關。身為克勤新村第二代的李瑞芬提到,就讀三興國小時,外省本省孩子約各佔一半,外省孩子多來自克勤新村,四四南村的同學只有三位,本省孩子們多住在基隆路對面的通化街。有感信義區龐大的...
2021年2月8日
王正德 : 越戰美軍的火藥廠,戰車打開是緊握手槍的斷臂
曾出任松山、信義區市議員的王正德,是四四兵工廠眷村第二代。父母跟著聯勤兵工廠在1949年從青島坐船過來,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眷村小孩,貧困的生活環境、水災火災的眷村景象、眷村幫派的逞兇鬥狠,透過王正德生動的描述,讓當年眷村的各種畫面如歷眼前。 技工父親遙赴西門町賣花生...
2021年2月8日
羅榮英:四川爸爸做菜道道辣,坐在家門搶睹國慶煙火
南村第二代羅榮英,因為族譜榮字輩而有著英氣颯爽的名字,玩耍、讀書、工作的歲月都住在南村,直到婚後才搬到附近。近年回到四四南村,在眷村文物館擔任解說志工,將自己真實經歷的南村經驗,分享給到訪四四南村的遊客們。時至今日,羅榮英與南村的連結持續緊密相繫。...
2021年2月8日
王淑貞: 遊戲時遇見小青竹絲,逢颱必淹全村逃難北醫過夜
居住在四四東村的王淑貞,孩童時代跟玩伴在遊戲玩跳橡皮筋、跟著男生一起放鞭炮,高中時期穿上一女中綠制服,得走到舊信義路(現在的文昌街)搭20路公車上學。東村改建搬至青年公園國宅,從東村老家帶出來的五斗櫃至今跟著王淑貞遷徙,是木工父親親手製作的溫厚心意,陪伴家人六七十年的時光。...
2021年2月8日
回家說故事|四四南村口述歷史影像計畫
〈好丘〉以「四四南村」為品牌起點深耕眷村十年,今宣布啟動《回家說故事》口述歷史影像計畫,邀請昔日四四兵工廠的眷村居民一同以老照片、老物件及口述故事傳承屬於臺北城市的成長記憶與文化,並由好丘款待計畫參與者們好好吃頓飯、慢慢說故事! 台北最繁華的地方60年前居然長這樣!...
2021年2月7日
王靖江 : 聽到兵工廠裡的爆炸聲,可能某戶人家的爸爸再也回不來。
南村第三代王靖江,現為信義社區大學眷村私房菜老師,乘載著專屬四四南村的眷村文化底蘊,透過授課的分享與傳承,身體力行將孩童時記憶中老爺姥姥「家」的美味,分享給大家。也透過這次好丘《回家說故事》計畫,娓娓道來王靖江孩時的南村五感,勾勒出四四南村無憂無慮的記憶輪廓。...
bottom of page